久久为功谋未来——科技创新一线故事
砥砺奋进谱新篇——2024年度全国移民管理工作综述
聚合力谋新篇——2024年度中管高校纪检监察机构述职会侧记

深度关注 | 千里供水大湾区

发布时间:2025-02-11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字体大小[ ]

深度关注 | 千里供水大湾区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侯颗 自广东、广西报道

 

  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集防洪、航运、发电、水资源配置、灌溉等功能于一体,控制流域面积19.86万平方千米,占西江流域面积的56%,控制水资源量1309亿立方米,占西江水资源量的56%。侯颗 摄

 

图为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工作人员通过数字孪生大藤峡系统密切关注雨水情发展变化。水利部供图

  2月9日,水利部启动新一轮珠江“压咸补淡”应急水量调度,保障元宵节期间粤港澳大湾区供水安全,同时还将增强航运用水保障能力,助力节后复工复产。

  “压咸补淡”,指的是压咸潮、补淡水。在每年10月份至次年3月份的秋冬枯水期,随着上游河道来水量减少,地处珠江入海口河口地区的珠江三角洲就会出现海水倒灌现象。当海水上溯覆盖了城市取水口,水的含氯度超标,珠海、澳门等地的居民饮水就会受到影响。2024年11月以来,珠江口遭遇多轮强咸潮,水利部此前已组织实施了4次珠江“压咸补淡”应急水量调度,累计向下游补水26.7亿立方米,确保了澳门、珠海等粤港澳大湾区供水安全。

  日前,记者跟随水利部有关同志前往广东珠海、广西贵港等地,深入了解珠江“压咸补淡”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实现从应急调控到主动作为再到探索长效机制的转变。

  珠海承担澳门98%以上的原水供应,设计供水能力每日达到70万立方米

  在广东省珠海市横琴新区琴海北路,洪湾水道右岸,坐落着马骝洲(三)水文站。它是珠江八大口门之一的磨刀门水道分流入洪湾水道控制站,也是珠海、澳门水域的潮水位控制站。

  “珠江水系各河径流汇集于三角洲后,通过8条水道注入南海,各水道出口称之为‘门’。马骝洲(三)水文站断面上游距磨刀门水道约9.7公里,下游200米处建有横琴大桥,是距离澳门较近的水文站之一,不仅承担着水位、流量、降水等监测项目,也是咸潮监测的重要点位,在粤港澳大湾区防汛抗旱、防台、防风暴潮、防咸潮、水资源配置以及珠江河口的规划整治等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水文水资源局大湾区分中心有关负责同志说。

  澳门三面环海,陆地面积小,淡水资源匮乏。很长一段时间,澳门居民用水主要靠数十艘水艇每天轮流到珠海的湾仔和银坑装水运回澳门,再由“担水妹”挨家挨户送水。上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澳门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用水量日益增加,澳门供水自给自足的局面逐渐无法维持。有识之士向广东省政府发出请求,希望解决澳门供水问题。

  1959年,经国务院批准,位于珠海湾仔的竹仙洞水库作为对澳门供水的重要水利设施正式开工建设。1960年,珠海竹仙洞水库建成投入使用,同年建成的还有银坑水库。虽然当时供水量很少,每日仅为7000至10000立方米,但已较好地缓解了澳门饮用水紧张的状况,解决了当时澳门用水问题,由此开始珠海正式对澳门供水的历史。

  竹仙洞水库是珠海向澳门供水距离最近的水库,可利用自然落差向澳门供水,总库容约210万立方米。“竹仙洞水库是对澳供水的桥头堡,目前珠海向澳门供水的四条管道中有三条都经过竹仙洞水库。”珠海市供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子肖介绍,澳门现在每天的用水量约为30万立方米,珠海对澳门的供水能力达到70万立方米每日,约是澳门实际需求的2.5倍。

  记者了解到,经过多年建设,通过不断上移取水口、扩建取水泵站、新建竹银水库及配套原水管线等措施,由水源工程、输水工程及其配套工程组成的珠澳原水供应系统不断完善,逐步形成“江水为主、库水为辅、江水补库、库水调咸、江库连通、库库连通”独具珠澳特色的供水一体化大格局。

  “珠海四条对澳供水管道总设计供水能力为70万立方米每日,年对澳供水量约1亿立方米,承担澳门98%以上的原水供应。”王子肖告诉记者,从1986年至2019年,珠海对澳门的原水供应能力从22万立方米每日提高到70万立方米每日,年原水供应量从2000万立方米增长到约1亿立方米,为澳门经济社会繁荣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水保障。

  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将粤港澳大湾区补水压咸响应时间由10天缩短至3天

  珠江流域西江水系黔江河段的秀峰雄山之间,大坝如磐、碧水如镜,一个容量为34.79亿立方米的巨大“水盆”坐落在大藤峡出口处,随时为粤港澳大湾区应急补水做好准备。这就是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

  2024年12月12日8时,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按照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调度指令,启动2024—2025年枯水期首次“压咸补淡”应急水量调度,水库下泄流量逐步加大至1800立方米每秒,汩汩甘甜的西江水奔向粤港澳大湾区。此次“压咸补淡”水量调度持续五天,大藤峡工程补水1.5亿立方米,有力保障粤港澳大湾区供水安全。

  谈起大藤峡工程,不少水利人都会先从“千里调水压咸潮”的故事讲起。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用水量不断增加,加上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澳门、珠海等地频频遭受咸潮灾害袭击和影响。2004年秋季,珠江三角洲地区遭遇异常凶猛的咸潮,海水倒灌导致中山、珠海等地连续20天不能正常抽取淡水,澳门的供水也受到严重威胁。为了缓解这一困境,水利部组织珠江水利委员会全面启动应急供水保障工作。然而当时珠江流域可用来调水的工程少之又少,经过研究论证,远在1300多公里之外的贵州天生桥一级水电站能够满足调水需求。千里应急调水,困难可想而知。

  一番周密筹划后,2005年春节前夕,从上游水库调度的8.43亿立方米淡水历时10天,跨越贵州、广西、广东等地,及时抵达珠江口,有效压制了咸潮,成功缓解了珠三角地区供水紧张的局面。

  “当年的‘千里调水压咸潮’被称为水利史上的壮举,但这样的应急调度被动、协调难度大,而且很难持续。”大藤峡公司枢纽管理中心水调科李颖说。

  2014年11月,保障珠江三角洲地区供水安全的关键工程大藤峡水利枢纽开工建设,2023年9月,主体工程较设计工期提前4个月完工,全面转入运行新阶段,扭转了此前西江中游缺少调蓄能力水利枢纽的不利情况。作为距离粤港澳大湾区最近的具有应急调水功能的大型水利枢纽,大藤峡工程可在枯水期有效压制咸潮,粤港澳大湾区补水压咸响应时间由原来的10天缩短至3天,大幅提升调水效率和精准度,全面增强珠江流域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供水保障能力和战略储备能力。

  据了解,自工程运行以来,大藤峡水利枢纽先后20次参与“压咸补淡”应急水量调度,累计向粤港澳大湾区补水34.2亿立方米,对保障大湾区供水安全具有“压舱石”的关键作用。

  持续筑牢当地、近地、远地梯次供水保障“三道防线”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水利工程高度重视,加大了投入,水利工程的系统性谋划增强,工程建设也按下“加速键”。不止大藤峡,在珠江中上游,“压咸补淡”可调度的水库数量不断增加。随着流域控制性水工程建设加快推进,西江上游龙滩、百色等大型水库相继建成,纳入调度范围的骨干水库兴利库容由2004年的68亿立方米增加到现在的255亿立方米。装水的“盆”多了、大了,“压咸补淡”调度也越来越游刃有余。

  2021年珠江流域遭遇严重秋冬春连旱,水利部提出构建当地、近地、远地梯次供水保障“三道防线”。其中,“第一道防线”是基础,珠海竹银等当地水库抢抓时机抽蓄淡水补库,“灌满门前水缸”;“第二道防线”是关键,抬高近地大藤峡水利枢纽蓄水位,适时开展“压咸补淡”应急调水,确保淡水按时、保质、保量到达下游取水口;“第三道防线”是保障,远地天生桥一级、龙滩等水库持续向“第二道防线”补给水源。“‘三道防线’打造了全流域、大空间、长尺度、多层次的供水保障格局,对保障澳门、珠海等地供水安全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督察专员王章立说。

  流域梯次供水保障“三道防线”的构建,离不开流域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统一调度、统一管理。“从流域层面来统筹实施‘压咸补淡’,这是由珠江流域的水资源自然禀赋、经济社会布局和水利工程条件决定的。”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主任吴小龙说。

  珠江流域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西江是自西向东流,北江、东江自北向南流,逐渐由山地过渡到冲积平原。流域的大型水库多建在上中游,库容大、调节能力强,但距离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用水需求大的下游三角洲地区相对较远;而珠江三角洲地区三江汇流、八口出海,河网密布、地形平坦,多以中小水库为主,库容较小,在城市供水体系中一般起到短时间调蓄和应急储备的作用,流域水资源存在空间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为了更好开展“压咸补淡”调水工作,珠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于2006年成立,是全国首个将抗旱职能纳入统一管理的流域性总指挥部,通过建立完善“流域统筹、区域协同、部门协作”的调度管理机制,构建以流域统一调度为核心、各级水利部门分级管理、相关行业部门协同配合的调度指挥体系,统一调度珠江流域上下游、干支流水库群,实行流域水量科学精细调度,有力推动“压咸补淡”调度从被动到主动、从应急到常态、从局地到流域,全流域统一调度更加有力有效。

  与此同时,持续跟进珠江抗旱保供水工作、督促保障粤港澳大湾区水安全也成为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机关纪委加强政治监督的重要内容。“我们建立了工作研判、台账、报告、协作、督办、问题整改和成果运用等‘六项机制’,重点围绕责任落实和政策落地、灾害监测预警、风险隐患排查、装备物资配备、工作预案制定、党员领导干部履职尽责等‘六个紧盯’靠前监督,锚定督认识、督状态、督措施、督效果的目标,聚焦难点精准施策。”珠江委机关纪委书记杨丽萍告诉记者。

  据了解,为督促做好珠江流域抗旱保供水工作,珠江委机关纪委多次到水旱灾害防御部门检查调研抗旱保供水“四预”措施落实、数字平台建设和调水实施成效等情况;在供水关键时间节点,赴珠海等地实地督导检查骨干供水水库、泵站运行维护以及抽蓄水、水质检测和安全管理等情况;联合广东省纪委监委驻省水利厅纪检监察组共同赴深圳、东莞督导调研东深供水工程及源头新丰江水库抗旱保供水工作,督促相关单位切实做好蓄水保水节水,强化流域统一调度。

  “保障粤港澳大湾区供水安全是服务重大国家战略的政治任务,是彰显‘一国两制’优越性的生动实践,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水利部副部长王宝恩表示,将持续筑牢流域当地、近地、远地梯次供水保障“三道防线”,全面提高流域区域水资源配置水平,更好增进粤港澳大湾区民生福祉,努力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国家战略实施提供坚强的水安全保障。

中国法治新闻网摘编亓淦玉

【免责声明】:以上图、文、音/视频文章内容转载于网络(本网原创文章除外),其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或归属权利人。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转发推广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仅供交流学习了解法律、法规、政策,如无意侵犯到贵公司或个人的知识产权,部分文章转发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无意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本网制作采编部QQ号: 3555333776,微信号:GAN160003,请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更正。电话:010-89525216。本网投稿邮箱:3555333776@QQ.COM。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外雅宝路12号(华声国际大厦)1层 1 2 1号。本网原创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XXXXX网站。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发表感言: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更换。